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
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

管理者最重要的三个任务

IT能力建设的增长飞轮

这张图的核心是飞轮本身,并不是其中某个单独的叶片。

一. 组织调整到位

构建面向产品的组织架构

组织架构是公司协作的基础,它决定了各团队如何思考、如何协作。如果组织架构不调整,研发团队是一条线、测试团队是一条线、产品团队是一条线,这在 IT 团队里天然就形成了一定的壁垒和鸿沟,导致一些正确的战略决策落地执行慢,公司内团队协作效率差,容易扯皮。

所以在你有权限、有能力,时机恰当的情况下,我建议优先调整组织架构,从职能型研发组织结构,调整为产品型研发组织结构,也叫做“Pizza 型团队”。

比如,职能型研发组织架构的特征是:

  • 每个研发中心为一个最大产品团队;
  • 二级部门按岗位职能划分为多个专业职能部门,比如产品经理团队、研发团队,还有进一步把研发团队划分成开发团队、测试团队的;
  • 每个人员仅归属到一个职能组织;
  • 三级部门人员按编制无限扩充;
  • 三级部门团队 leader 任命从岗位职能中挑选 / 竞聘,比如研发能力强的当研发团队 leader,测试能力强的当测试团队 leader;

产品型研发组织架构的特征是:

  • 每个研发中心为一个最大产品团队;
  • 二级部门按产品下分多个产品组织为三级部门,每个产品组织均形成一 个产品团队;
  • 每个人员至少归属到一个产品团队,暂不限制归属产品数量;
  • 每个产品团队约为 7 ~ 8 人,人数受限,最多 10 人;
  • 每个产品团队产品经理、开发、测试齐备,是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小分队;
  • 三级部门产品团队 Leader 可以是团队任意成员;
  • 产品团队 Leader 要求(综合能力):专业能力、领导力、汇报能力;
  • 团队 Leader 任命原则为能者居之,能上能下;

第一,产品经理、开发、测试,形成了一个整体,被赋予共同的文化价值观,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,战斗力变得更强了。

第二,无论是产品经理,还是开发、测试,都开始和业务部门熟悉起来,和运营同学坐在一起,为自己的产品负责。

第三,管理者开始能通过一套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,去考核不同岗位的团队成员。

如何估算业务价值呢?业务价值参照公司、部门的收入和利润进行换算;如果出现不能直接计算的情况,按人效提升、人力节省的程度进行换算。

帮助企业增长、扩大市场份额的工作属于开源类工作,这些事情能做就做,要优先处理。比如让企业内连接、协同效率更高,让数据共享更透明,帮助决策更高效之类的任务,基本都属于开源工作。

节流类工作的优先级次之,具体是指人效提升、人力节省等。当然,有些工作既能开源,又能节流,效果最好。

企业做增长,个人看成长;鼓励每个人凭借自己的成长,在团队内贡献更大的能量,赢得企业的发展,最后在越来越大的蛋糕里,共享利益。

如何做组织架构的选型?

第一,如果公司在技术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挑战,建议选择职能型研发组织。比如说,产品经理、开发、测试的能力很差,还有很多技术挑战不好解决,这时不要冒失转型。

第二,如果技术挑战所剩不多,不要犹豫,建议转为产品型研发组织结构。

第三,通过设置技术管理办公室、云部门统一建设基础平台和研发管理平台,降低对于大多数开发、测试的专业能力要求。对于 200 人以下的研发团队,设置一个技术管理组织就可以,将研发规范管理和基础平台能力建设两个功能凝聚在一起;如果团队规模超过 200 人,就要尝试分成技术管理办公室和云部门,前者负责研发管理规范,后者负责基础技术平台的研发。

二. 加强协同效率

你凭什么拿这么多工资?

管理者带领团队最大的价值是向管理要效益,让团队价值大于个体所能贡献的价值之和,通俗讲就是 1 + 1 > 2。所以说,加强协同效率,是众多管理工作里,最基础、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,几乎算是管理者的“天职”。

我们这里讲的协同,可不是单纯的催同事干活。如果要用一句话去总结,我认为是:协同,就是让所有人向着同一个目标狂奔,并妥善解决奔跑过程中的合作问题。

这里有两个关键指标,一个是「目标聚焦」,一个是「顺畅合作」。

认知与工具层面的目标聚焦

有两个关键认知:

  • 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强,需求是永远做不完的;
  • 因为需求做不完,所以要努力通过全局视角思考,做到战略上的“舍九取一”,进行单点突破。

思考你的公司里是否有这种情况:

  • 团队各做各的,心没往一起去,影响团队产出;
  • 团队间互相扯皮,出了问题互相推诿,影响团队产出;
  • IT 团队的同学,有时候会说:你看我做了一个很好的东西,但是他没有配合好,所以没有发挥价值;

这些问题的本质,在于大家的目标不对齐,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无视团队整体的目标。从公司的角度看,这在一定的时间内,其实就已经是浪费了公司的资源,没有最大化协同的价值。

4 大协同手段:

  1. 沟通协同:一般通过飞书等即时通讯软件来实现;
  2. 日历协同、会议协同:这里是指全员、尤其是管理者要做到日历公开,只要空白的时间段,就意味着可以预约会议,减少协调成本;
  3. 文档协同:一般通过石墨文档、飞书文档等共享文档实现高效协同;
  4. 目标协同:一般通过 OKR 来实现上下目标对齐。在彩食鲜,中高层每月、每季度对齐目标;执行层每日、每周对齐目标。

以上几个都很简单、清晰,很容易理解,在公司内部,这属于打造协同文化的基础工作。虽然简单,但是作为管理者,要每周,甚至每天关注:

  • 在团队内,是否有影响协同效率的事情正在发生?
  • 哪个组织、哪个人阻碍了协同效率的提升?
  • 团队成员是否因为缺乏大局观,影响了更大组织目标的达成?

要公开表扬、鼓励协同做得好的组织和个人;对影响了协同效率的组织、个人私下进行批评、沟通。有需要的话,也可以在公开场合进行批评,这样团队很快就会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:我要组织成功,我要大家有大局观。

最重要的是,一定要花心思去关注团队的协同情况,这里没什么捷径。我基本上每周(有时候是每天)都会问团队:有没有问题需要我解决?有没有意外情况?

不但如此,还要关注团队的 OKR 和任何意外情况。怎么保持关注?盯紧两个指标就好,一个是结果指标,另一个是过程指标。

平时看过程指标,考核看结果指标。过程指标不但要每周看,而且要每天看,要养成习惯。有些管理者是只看结果不管过程;有些管理者天天盯过程,把结果指标忘了。两者都是大问题。

尽一切可能打造极度透明、信任的文化

加强协同,从表象上是工具,是四大协同手段;本质上,其实是打造极度透明、互相信任的文化。

不够透明的信息,最终都会花掉团队更多的时间成本。

所以协同的真正关键就是极度透明,无论是目标还是必要信息。越透明,大家的思想就越容易对齐,协同效率就越高。没有透明就不要谈协同,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,那只能算作低效协同,实践价值不大。

问题必须提前暴露

经常同步好消息,这点其实不难做到。但也要请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:你会将坏消息主动同步给领导吗?比如,线上生产程序存在无人发现的内存泄漏;公司要做容器化,事到临头发现服务器没准备好;因为个人能力,进度严重拖延,马上接近公司级重点项目的 Deadline ……

及时暴露问题,才能及时解决问题。一方出了意外,导致整个项目组都阻塞住,这是严重的协同问题。

两项规定:

  • 问题必须暴露,不许隐瞒,这是红线。有问题不上报,发现后直接开除;
  • 允许犯错、试错,不以指标决定绩效评分,最终以复盘情况决定绩效。

第一项规定是军令,保证协同的核心价值和底线;第二项规定则是为了给予团队安全感,给大家成长的空间,鼓励大家冲击更有挑战的目标。一项高难度的任务,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,只要复盘时说得通透,一样能在绩效考核中拿高分。

允许试错 / 犯错、信息极度透明、事后的客观复盘、绩效评定的公开化和透明化,不断地持续做这些管理工作,团队成员会越来越互相信任。这反过来会提升组织的协同效率。

掌握这些方法后,如果还会出现影响团队合作的情况,那更多的是当事人的态度或格局问题:

第一,对方不愿意配合,是态度问题。管理者发现后要及时出面,说服解决;

第二,对方愿意配合,但确实很忙。管理者及时出面,判断哪个需求更贴近大的目标,以公司的利益为主,大家都要在大的格局看问题、做决策;

第三,无论为公为私,双方吵起来了,乌烟瘴气,以至于管理者都不好插手。这点倒是难倒了很多人。

此外,你也要记得,任何时候都带着辩证的思维去思考,不能听了课程就盲目照搬。很多大厂协同效率就是很低,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规模变大了,一般情况下,企业规模和协同效率成反比;另一方面,可能也在于,这些公司当下压根不需要追求协同效率。

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商业模式优越,或者正在风口上高速增长,千万别追求什么管理的效益。我建议你忽略这些管理细节,尽一切力量狂奔,帮助公司滚雪球,把市场做大。如果这时停下来雕琢细节,有可能会丧失先机,因小失大。

但我们也要意识到,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永远野蛮生长,增长曲线终有一天会趋于平缓。尤其是在今天:我们的市场正从「供不应求」过渡到「供大于求」,从增量时代过渡到存量时代 —— 这时,管理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。可以说,任何一家公司最终都要追求管理的效益,也就是追求协同效率,这只是时间问题。

三. 激发团队活力

寻找同路人,管理要慎重

我认为要激发团队活力,管理者的第一个任务是找到同路人。

最理想的情况是,团队内的每一个人都是同路人。如果短期内达不到,我们要试着在长期内不断追求同路人文化。

如果找不到同路人,你会发现自己陷入很多负面的管理细节里,一直迟到的同学怎么沟通?一直吵架的同学怎么沟通?能力差还不学习的同学怎么沟通……一大堆问题在等着你。

至于怎么找到同路人,其实包含了很多琐碎的工作,比如:认真规划面试工作、企业文化宣传、激励措施制定……最关键的是,开除那些触碰底线的人,尤其是能力很强、但触碰底线的人,因为这样的人对团队其他成员的影响力很强。比如说,我们团队不允许抱怨,你可以反馈问题、随时找我商量解决方案,但不允许私下、不停地抱怨,否则立刻开除。

管理者的职责不是保证每个人都成功,而是保证组织以及留在组织中的成员成功。如果管理者只做好人,最后大家短期都开心,长期组织死掉了,最终是把所有人都害了。

另外,那些会导致员工被开除的制度,一般只是在工作态度上有所限制。换句话说,这些规定没有执行方面的难度,只要你愿意遵守,就一定不会犯错。

一个比较关键的认知是:管理是为了不管,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将不那么能自我驱动的人,变得更主动、更积极,而不是当个监工,越管越严。

如果管理制度只是越来越多,最后公司会被制度束缚住手脚,响应外部市场的速度会越来越慢。

团队成员的构成变了,团队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律、自驱的同路人。先管,向管理要效益;然后慢慢不管,团队自律、自驱,管理逐步达到无为状态。整个过程体现了用发展眼光看事物演变的辩证统一的哲学观,具体到过程中某一个点,要有灰度管理的思想。

首先,如果你始终处于工作饱和状态,个人是很难上台阶的 —— 做初级管理者都天天熬夜了,做高级管理者不得天天不睡觉了?要想办法逐渐用更少的工作量,达成更好的效果;

再者,应该人人都希望自己团队都是自驱力强、创造力强的成员。如果管理介入得太多、太死板,那些自驱力强的人才,就会逐渐离开团队,因为他们失去了自由和空间。

最终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是,所有人都很自由、都不需要管理。那么其中的另一个核心就是,团队是否具备开放平等的工程师文化,这样的文化才能激发工程师的积极性。

这一点,你一定要慎重,既不能不管,也不能管理过度,要在文化上下功夫。

赋予团队使命,打开考评与晋升通道

找到了同路人,也把握好了管理的尺寸,还不够。其实使命和愿景是很重要的,有没有带着一股信念去做事,效果完全不一样。

只有频繁地重复输出,坚持言传身教,使命和愿景才能从墙上走下来。

此外,管理者也要让团队感受到实际的业务和工作压力,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,让大家一起去比拼工作成绩。

我们打开的是一条晋升通道,管理者做得不好被罚下去了,以后做得好了还可以再上来嘛。组织内是同赛道进行对比,他可能在管理赛道上是倒数,但在普通员工赛道就又是“优等生”,又变得很有竞争力。第一次做管理者,可能做得不好,降职了;一段时间后,第二次做管理者,可能就吸取了许多教训,变得更熟练了。

从管理手段上讲,每个赛道就如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,跑在前面,给火车带来动力的员工,要进行奖励,叫做“给火车头加足油”;跑在火车后面的,拖慢了火车前进的速度,就是“尾巴”,这个赛道的尾巴,要“切尾巴”,到下面一级赛道去。

所以作为高层管理者,不要怕对下级管理者进行任免;作为小团队的管理者,也不要对任免心生抵触。玻璃心的成员是不适合当管理者的,如果一点委屈都受不了,团队是不会有凝聚力的。有上有下,团队的活力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。

管理游戏化,发现每个人的优点

其实不是这样的,每个人都有优秀的地方,不能等他做到十全十美再去表扬。管理者要设计一套体系,努力去发现团队中优秀的个体,有些人虽然不是最勤奋的,但他是最有契约精神的;有些人虽然不是代码实力最强的,但他是进步最大的。

  • 金苹果奖:工作成绩好,业务价值高;
  • 烂草莓奖: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提升;
  • 最具协作力奖:团队协作做得好;
  • 最具契约精神奖:使命必达,保质保量完成任务;
  • 持续改进奖:敢于试错,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断尝试,持续改进;
  • 最佳专业技能奖:专业技能强,技术第一名;
  • 最佳服务满意度奖:时刻将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;
  • 月度最突出贡献奖:当月团队贡献最大;

很多人喜欢玩游戏,因为游戏是即时反馈,付出就立刻能看到效果。团队内的激励和评奖也是这样,我们要把管理游戏化,给大家频繁的正向激励。

激活团队,重要的是细节

激活团队、打造文化,是要抓很多琐碎的事物,频繁的动作很重要。

比如项目在不停地延期,有个人还迟到早退,这样的情况就应该重点关注,看到底是家里有特殊情况,还是心态有问题需要调整?

再比如项目做得又快又好,有人还是按时下班,说明他的能力已经超过现阶段的公司要求了,应该给他更有挑战性的任务,让他可以成长。

诸如此类,关于文化和激励,都是一些琐碎的细节,但如果长期不关注,就会造成连锁的负面反应。

至于激励是否与金钱挂钩,界限比较模糊,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。我更推荐按业务价值确定激励数额:业务增长,大家吃肉;业务停滞,大家就要咬牙努力。这样激励团队,得到的结果是什么?是团队时刻把成就业务放在心里。

最后

组织调整到位、协同效率提高、团队活力激发,都做完后,下面就是打仗了。带着团队去打仗,把业务增长做出来,让 IT 能力建设的飞轮转起来。让团队把「赢」当成一种习惯,有时候,一场胜仗比任何管理方法都管用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