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业成败背后的底层逻辑
商业成败背后的底层逻辑

商业成败背后的底层逻辑

击穿本质:我们创业,究竟在创什么?

我们在公司管业务,或者出来创业做生意,究竟在管什么?在创什么?风险这么高,难度这么大,还要花几年时间去试错,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?

X型创业者

第一类创业者,既然决定做一个新项目,那就组建完整的团队呗,凑几十万,开始做个公司,做个产品/门店/APP开始运营呗。这种大概需要3-6个月的筹备/开发期、百八十万的研发成本,然后推到市场上让用户试用,看看用户反馈和数据,看看我能不能创业成功。

我下一步追问:你这个题目,最需要验证的部分是什么呢?哪个点最决定成败呢?我发现,有一半一号位都没想得足够清楚。如果你也是把创业=做一个产品出来,就太流于表面了。

那业务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呢?

Y型创业者

我们发现很多优秀的创业者,大家都有一个很好的思维习惯,我把它叫做:用假设驱动业务

​我们讨论业务常常喜欢说一句话:“你这个业务/渠道/产品的【关键假设】是什么?”,我把习惯这种思考方法的创业者,叫做“Y型创业者”。

什么意思呢?就是不要看业务表面的现象:表面的数据、表面的产品形态、表面的用户评价,而是围绕前提假设来推进业务。

而这里所谓的「假设」,就是你的模式如果想成立,它所依赖的所有关键前提条件

换句话说,这些假设如果全部验证成立,你的业务基本就跑通了。而如果有一条不成立,那你的业务也很难走下去,你需要想办法转型,甚至放弃。

关键假设,是所有假设里面,风险最高,对你创业最重要的假设。

【案例】全国第一家京东无人餐厅(2018年)- 天津滨海新区的机器人餐厅

这是一个真实项目,和京东大厂签下协议,抢先风口做了无人餐厅,准备了500万启动资金,各种知名媒体争相报道,获得海量曝光流量,大量客户坐高铁慕名而来。

一切看上去都顺风顺水,最后业务过了一年多,严重亏损,最后关停止损,黯然离场。

抛开idea和表面光鲜,其实背后有一条重要的商业假设

机器人不是一个营销噱头(景点),而是可以实实在在提升经营效率:要么做出来更好吃的菜,要么可以大幅替代人工,把后厨人员全部机器化。

事实证明,并不会。

实际的情况是,机器对食材要求的形状非常严格,后面又招了很多洗食材、切食材的人,后厨依然大量依赖人工,比传统门店后厨人数只多不少。而且机器人做菜并没有人好吃,口味不好,差评越来越多,复购率惨不忍睹。

所以你看,如果你的某一条关键假设不成立,业务就很难继续做下去。这个商业假设,跟你机器人是买的还是租的,窗口是红色界面还是绿色,开发花了30万还是300万,跟其他的业务细节都没有关系。

所以这种【假设驱动】的思维方式是,你要努力识别出这些、极少数的「关键假设」,然后围绕这些「关键假设」来验证你的业务

【案例】WEB版打车软件业务(假设2005年)

假设在2005年,你某天突然灵机一动,打算做中国最大的打车软件,缓解城市交通问题。

提问,你想出来这个idea,这个创意真的值钱吗?

恕我直言,说实话,想出一个idea一点不值钱。这种庞大的愿景,至少有几十上百个人跟你有过相同的想法,这个并不值钱。

而真正值钱的,是这个idea背后,一整套的【关键假设】。

假设你在2005年,那时候你还没有智能手机,你想做一个WEB网页版的打车软件。

这个案例比较容易理解,我随手简单拆一下:

  1. 用户路边招手打车麻烦,存在痛点。
  2. 司机大量存在空跑,愿意接网上更多的活儿。
  3. 新互联网服务打车整体体验,远远好于路边招手模式(包括司乘双方体验)。
  4. 网上打车费用双方都能接受。
  5. 我们的WEB版打车产品,可以通过线下地推或百度投放,快速获客增长。

你们想一想,回到当时真实场景,哪一条很难成立?

如果你在2005年创业,你会发现第三条假设肯定不成立,那个时候因为智能手机不普及,没有好的移动网络,没有好的GPS定位,如果你用电脑网页下单,体验会很差。

所以在2005年,用web互联网的方式做打车产品,几乎可以断定你是一定做不成的。

当然,验证过程,可能是你自己开发了一个APP/网站测试(300万),可能是做一个非常粗糙的测试产品,直接推给用户收集反馈(30万),还可能是专家+用户访谈,做了深度用户需求研究(3万)。或者是烧钱以前,调研市场上已经阵亡产品的死因(¥0)。

不管你烧了多少钱,在关键假设面前,都是一样的,只是回答清楚了这条关键假设

核心原则:拆>>>不拆

希望大家不要采用与之相反的“逛街式的创业”,走走逛逛;更不要脚踩西瓜皮,滑到哪里是哪里。

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。哪怕你的关键假设暂时拆得不够完整清晰,带着这些问题去推进业务,验证效率也已经远远高于你设计一个大而全的产品了。

【案例】:某家东南亚电商平台。

有一个同学,他们打算做一个东南亚某国家的电商平台。下一个版本的产品计划,是开发一个简单版的淘宝,大概需要小100万,但是手里钱不够了,陷入了一个非常难受的循环(推进缓慢)

没钱没数:出来融资/找厉害的人加入,但是没有发布,运营数据,说服力很弱。

没数没钱:但是没钱的话,如何开发、上线,拿到运营数据呢?

参考国内经验,你这个模式要是想成立,需要哪些必要的条件?也就是关键假设?

然后和创始人列了10条,关于选品类、供应链、配送、支付等等假设,然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:这些假设哪些是其他人验证过了?剩下的还有哪些风险最高?

然后,我们又一步一步地做减法,我们把这个业务锚定到了两条关键假设上:

  1. 选品,SKU要符合当地人支付能力。
  2. 获客,要有一种规模化获客的渠道。

也就是说,如果这两条假设没有验证,业务九死一生,很难成立;

而如果这两条假设都成立了,业务将很靠谱,也很容易得到投资人的支持。

如果只验证这两个问题,真的需要开发一个新的淘宝吗?换句话说,甚至需要动开发,做一个产品吗?

用客服人工,模拟一个微信拼团的服务,然后直接测试选品和用户支付能力。因为目前测试这两个假设,完全不需要开发一个独立的线上产品。

最终,我们把这个项目的验证成本砍掉了90%,几万块钱就可以验证一轮业务,而他手里的资源,够他做好几次实验的了。你看,故事的结尾很出乎意料,我们虽然没能帮他拿到钱,却有能力帮他省一笔钱,大幅砍掉做业务的成本。

大家听懂这个案例背后的逻辑了吗?其实就是我刚说的那句话,希望大家不要把创业理解成不可分割的铁板一块,要努力拆开,识别风险最高的关键假设。

管理创新项目,多给自己留几条命。

我特别推崇的一类观点:“事前验尸”(美国心理学家克莱恩),”未料胜先料败”(孙子兵法)。

很多老兵的思考习惯:提前想一想这个项目会死在哪里?哪些致命的点?如何最大程度避免它死掉?如何用最低的成本避免它死掉?

当你操盘一个投入百万/数年时间的新项目时,花几天时间,认真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,很有必要。

如果你能做好「事前验尸」,可以给自己多几条命。

如何掌握”关键假设”方法?

“关键假设三板斧”:先加法,再减法,最后快速验证

第一个环节:先加法。你得有能力把业务拆成一组假设,用几句话,或者一页纸,把整个业务所有要素提炼出来,我会给你三个拆解的方法。

第二个环节:再减法。你得有能力从中挑出来重点,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,得把注意力放在关键假设上,我会给你三条原则。

第三个环节:快验证。面对你挑出来的关键假设,你得知道如何快速验证,如何用10%的投入,完成100%的工作,在这个环节我还会再给你三条验证的策略。

第一板斧:把你的业务拆成假设(加法)

拆解业务:如何拆解项目背后的逻辑?

第一阶段:经典的拆成2部分

《精益创业》里,提到了”价值假设”和”增长假设”,觉得把一个业务一分为二,非常科学合理。

第一个假设:价值假设。首先你提供的这个东西,到底对于消费者有没有价值,大家会不会为此而买单?或者你的一个门店,长期能不能盈利?这些都是价值假设。

【案例】樊登读书会,什么是价值假设&增长假设?

举个例子,樊登读书会,是一个带着大家读书的APP。最开始樊登也不清楚,提供一个帮大家拆书和讲书的服务,真的有价值吗?

樊登读书会的第一个版本,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PPT,定期整理读书干货,做成一个PPT,看看大家愿不愿意直接付费买单。

最后发现,即便是这么糙的方案,很多人依然愿意花300块钱买这个PPT,说明这个事情有价值。正是因为证明了价值,所以樊登才一步一步地把这个产品做起来。

第二个假设:增长假设。你这个业务如果有价值的话,能不能快速地复制、快速地扩张、快速地传播开,让大家都用起来。

如果没有验证价值假设,聊太多后面的增长假设其实意义不大。

因为增长的前提是,你的产品得有真正的价值,不然过早复制,你扩张的越多,你亏损的也就越多,反而创业失败也就越快。

不要过早复制“未经验证”的商业模式。

2的确很重要,但是问题还是不少:2不够好,有些粗糙了,过于简单了,无法覆盖很多的问题。

第二阶段:经典的拆成9部分

​很多人在讨论业务的时候,都能用一页纸,把所有商业模式的要素全列出来,就是用的这个工具。我把这个画布的图放到了文稿里,大家如果不熟悉,可以看看这九个模块。

【案例】两类典型的上门按摩项目(2016年;保健/休闲类)

记得在2015年,O2O大火的时候,美团在考虑切不切入「上门按摩」这个市场。当初做调研的产品经理做过一次内部分享,比较了两个目前市场上主流产品的按摩O2O模式,一个是保健类的,一个是休闲类的,两个看似类似的服务,然而在产品核心价值、收入和成本结构上,有着巨大差异。

大家想一想,如何在分享的时候,用1分钟,快速比较两个模式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呢?

答案是画两个画布,瞬间就清晰了。

一场20分钟的分享,如果不用这个可视化工具的话,很难清晰表达完整。而用这个工具,可以快速找到模式各个环节的差异点。这个工具很经典,如果你不清楚的话,自己百度学习吧。

问题:过于复杂,定义模糊,很难讨论。

于是,继续寻找解法,意外地找到一本很薄的畅销书《精益创业实战》,这本书我在课上反复推荐过,在这本书里也推荐了一个工具:精益画布。

​这个精益画布是商业模式画布的改良版,针对初创公司的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,对商业模式画布进行了一轮改版,他把一些关键要素做了替换和改名字,更符合从0到1阶段业务的特性。

但即便是这个美国人升级过的画布,站在【科学】【简洁】【普适】的角度看,还是远远不够满意。

第三阶段:一堂五步法

需求-解决方案-商业模式-增长-壁垒

正确姿势:用五步法来不断验证假设
不能把创业搞成了开盲盒:放弃旧地图,才能找到新大陆。

故事到这里,2(价值/增长)足够简洁,5足够普适,方便讨论和落地,但如果是非常复杂的汇报(面向投资人/老板),能不能拥有一个更复杂的版本呢?

第二板斧:提炼其中的关键假设(减法)

主要矛盾:如何抓住商业模式的关键?

原则1:前置假设优先

这个我上面提到过,假设是有前后依赖关系的,259最大的价值(之一),就是给了大家推理的前后依赖关系。

如果你没验证需求存在,就不要过早关心商业模式和增长问题,按照从需求到方案的顺序验证,这样比较稳妥。

通常,如果你的模式创新性很强,最大的风险往往就是没有需求。所以通常我们建议,创业从研究用户需求开始。

所以如果你做的创新属性越强,也需要从头,从需求开始验证。

所以希望你记住这第一条原则:前置假设优先。看一下下面这张图,能不能更深地理解一层?

按序做,回退一步;乱序做,全盘推翻。

原则2:验证单一假设

如果你的方案比较重,我建议你多拆分一些版本,每次尽量只验证一件事情,这样执行起来会非常快,而且就算回退,也是很小范围的试错。

我们来假想一个例子,如果你有一个方案,用户需求不确定性非常高。

你有两个选择:

1)三个月开发一个版本,可以同时验证需求和解决方案,但开发过程中你得等着,三个月之后才能得到结果。

2)1-3周先开发一个版本,只能验证需求,解决方案需要在第二个版本中才能验证。

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选第二点,当然第二点明显更好,但是据我观察真实世界里,多数人都在执行第一条。

  • 一个用户都没验证过,就天天搞品牌+技术专利+官网打磨细节。
  • 一批货还没试着卖过,为了集中采购打9折,就屯了50万的货。
  • 一家店还没测过,为了开店营销声量,一次性开3家店。

如果你的开发周期很长,而且创始团队花几个月的时间都在等待开发测试、在不断添加功能和打磨细节,那我提醒你一定要把上面讲过的认真看几遍,反思一下,你的关键假设是不是可以尽早验证。

原则3:风险高的优先

如果你的方案里,有某一两项风险特别高,那你应该先验证这一两项。很多创始人都喜欢挑简单的验证,因为简单没什么风险,甚至会刻意回避高风险的部分。

【案例】最近的一次拜访很典型

我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创始人,采用一种类似团购的新商业模式,来以太拜访,就一直揪着我聊增长的问题。我就直接开门见山问:考虑增长还有点早,你的商业模式才是最大的风险,你打算怎么验证你的模式成立呢?如果真的有价值,美团为什么一直没做?

看得出来,他想过,但是觉得很难,就一直在回避问题。

所以不要回避问题,大家都担心的,就是你眼下最重要的关键假设。

你要知道,所谓关键假设,就是必须要一组全部成立,你的模式才成立。风险越高代表失败率越高,所以你一定逃不掉的,所以希望你尽量早验证,因为拖得越晚,损失越大。

关键假设到底是什么?

​我的答案就是一句话:你项目一定会有很多风险,这些风险消除了,你的模式才成立。这些关键的风险点,就是你目前的关键假设。

创业过程中,风险越高的假设,往往最致命,越应该尽早把这些问题挑出来,然后努力用最低成本去验证,确保我们不会一错到底。

用尽各种方法,来抓出来你模式中风险最高的部分。

如果刚进入一个赛道,经验不多,可以用这7个策略,来找出你模式风险高的关键假设。
【案例】线下连锁中式汉堡店

手工擀出来现烤的汉堡胚,中式汉堡。销量非常好。他上网查了查,发现这个品类的确很受欢迎,在大众点评、小红书上不断出现好评推荐笔记,外卖销量增长也很快。

而且较好的门店综合月销售能达到30万+​,整体平均单店销售额也能达到15万以上,对比本土传统的西式快餐店一般在8-10万,这真是一个很不错的生意。

我们来推演一下面对这个同样的问题,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业模式:

X型创业者:

正常来说,99%的人做餐饮,有了想法,大概率应该会”立刻开干”:

  1. 组建团队:直接组建团队,先拉合伙人一起上;
  2. 选址开店:根据过往的经验,选址、开店、装修,做一点点调研,直接对标已有的中式汉堡店,把店开起来;
  3. 生产开业:通过行业内的关系,找到一些原材料供应商,做出成品直接开始卖;
  4. 复制扩张:为了抢占市场空间,可能还会比较快地去复制扩张店面。

Y型创业者:

总结了5个关键问题:

  1. 是否好吃:本地用户真的喜欢吃中式汉堡吗?
  2. 是否好卖:能卖的出去吗?卖多少钱合适?
  3. 是否能做:我也能做出来这种汉堡吗?
  4. 是否稳定:能有稳定的生产能力和供应链吗?
  5. 是否盈利:这种汉堡店真的能赚钱吗?

这些问题都很关键,如果其中一个条件不成立,业务都可能有缺陷,这些就是早期的关键假设。

第三板斧:高效回答关键假设(回答)

十倍提速:如何低成本的验证你的业务?

创业≠做一个产品出来,而把创业理解成=验证关键假设,那么你已经具备把创业成本大幅降低的思考基础了。

用哪些方法,可以回答我的关键假设呢?

直接开店往往是”最偷懒”的做法,用”假设驱动”,验证关键假设才是正途:

忍住先不all in,先短平快验证假设。

有些是行业常识,不用验证。比如,餐饮领域,除了这个新工艺的汉堡胚,其他食材普遍有稳定的供应链和生产能力,这个不用验证,可以优先级往后排。

还有一些,可以通过调研竞争对手拿到:他采用了看似最笨重但其实最有效的手段,直接安排2组人,找一个头部同行入职调研。

这次调研,他基本摸清了竞争对手的成本结构和单店收入,他发现单店模型是健康的,而且因为产品销量大,业绩基数大(比传统西快业绩提升50%+),单店的利润值还是比传统店要高。所以中式汉堡店有市场,能卖出去赚到钱,问题不大。

最后还有几条靠行业常识和竞争对手实在回答不了,比如制作工艺和口味的问题,然后开始自己动手做实验了

  1. 先测试工艺:从朋友那里借来烤炉,再借用一个朋友汉堡店里的加工场地和设备,一轮轮测试,做出口感好、稳定性高的汉堡胚;
  2. 再测试口味:在朋友店里,搭配好自制的食材酱料,先邀请内部员工和朋友品尝,再邀请顾客免费品尝,询问购买意愿,一遍遍优化口味;
  3. 最后测试购买:最后借用朋友店小范围试卖+上外卖,测试定价和复购,经过测试,发现的确复购显著高于经典西式汉堡。

当测了5轮,基本跑通了工艺、口味、定价以后,把关键假设调通、证实,他才选择开了第一家店。

这是一个很经典的Y型创业案例。

这个同学的起盘姿势,是一个非常优秀的Y型创业者的代表,完美执行了“关键假设”的思考逻辑。

如果你认真观察一下Y型创业者回答关键假设的过程,你会发现,他用可能不到1/5的时间,不到1/10的成本,就能完成一个更高质量的业务验证,背后其实用了3个方法。

第一种回答:靠常识,用行业经验回答

第一个是常识,什么是常识呢?我举一些例子吧。

  1. 做线下零售:毛利低于40%,根本建不起来分销渠道啊。#来自某知名创业者失败后复盘
  2. 做养老院:重度依赖“关系”的业务,用关系来拿到便宜的租金。#来自某节调研案例课
  3. 做线下门店:是很辛苦的业务,毛利就那么多,需要精细化运营和管理。#来自很多互联网创业者

不要创业烧了一堆钱,就拿到几条行业必知必会。

讲到这,不得不引入一个名词,在投资圈提到很多,叫Benchmark。你可以翻译成基准值,或者叫经验值。

要培养Benchmark的意识,这是提升创业效率重要的一步。

举几个例子,比如:

  1. 现在职业教育,投9.9体验课,抖音获客成本范围是多少?
  2. 零售业务毛利率超过多少,才能做网红直播渠道?
  3. 流量平台平均一个DAU能帮你提升多少公司的估值?

其实这些问题都不需要你做研究和实验,这些都是行业经验,都是有行业经验值的。

所以说回答假设里面最简单的方法,就是直接去找行业的专家,去找圈内认知最好的人去聊,直接拿一些圈内人的判断,可以帮你大幅减少创业验证的难度。

第二种回答:靠调研,通过对手回答

有些你想要的答案,可能并没有形成行业共识,但是却藏在某些竞争对手的业务数据里,如果你有能力拿到它,你就能省大把的时间了。

​在竞争情报环节,创业者常常有三大误区:以为原创,盲目自信,闭门造车

没有调查,就没有发言权。

没有调研,就没有决策权。

尤其是如果已经有很多很多同类项目死过一波了,你花时间去研究竞争对手死亡原因,比你辛苦开发一个APP再去重复验证,效率明显高太多了。

而这些年,我和身边的创业者,越是经验多、越是老道,越是习惯用调研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
举几个真实的调研案例:

  1. 想评估一个小区的入住率,跟保安物业搞好关系,直接问每个月多少户水表在走字、在交物业费
  2. 想调研某款菜品的成本结构,直接买回来,分拆材料,称重,测算成本,发现毛利70%
  3. 想调研无人货柜,用”假装合作”的方法,拿到了竞争对手公司的各种成本、复制难度、早期冷启动的策略
  4. 想调研线下门店,用“入职门店”的方式,一周时间数SKU,找小票,半夜数据分析,拿到了单店财务报表

这些都是靠调研的手段,回答了关键假设。

能烧别人的钱,就别烧自己的钱。

第三种回答:靠实验,设计实验测试

最后,还有一些假设风险很大,通过常识和竞争对手无法回答,这就需要你自己安排实验了,通过设计各种实验验证你的模式。

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,好的验证,都是小步快跑,低成本试错,尽量避免在一开始,就做一个大而全的产品,打算一次性就把所有资源都赌上,把所有验证工作一次性都做了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